隐藏人物Ⅱ
郑璇:离开社群和手语语言学参与的科技是无效的
郑璇,聋人,手语和口语使用者,语言学博士、高校教授
手语数字化存在技术挑战:
很多开发者的出发点是情怀和公益,可能没想过,手语是这么专业的事情。
手语本身作为一门视觉空间语言,其语法规则和有声语言有很大差异;有声语言是线性的,而手语除了序列性之外还具备同时性。
很多科技公司研发的手语数字人打出的仍然是手势汉语的拼接,忽略了手语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语流音变现象。
点击视频“按钮”播放视频1:
手语数字人的“鱼在水里游”演示
点击视频“按钮”播放视频2:
真人演示“鱼在水里游”的自然手语打法;
出镜模特:周梦婷
比技术更难的是让科技公司理解社群:
科技公司应在项目启动之初就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严密的可行性论证,此外还需要获得优质的海量语料。研发过程中,聋人社群成员和提供领域知识的手语语言学专家都不可或缺。
科技公司不应只考虑技术,残障议题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研发相关产品时,我们无法回避更广泛的问题。
点击视频“按钮”播放视频:
北京大学学生爱心社手语分社 2023年春季聋听交流活动手语社社员欢迎北京联合大学同学入场
我们真的需要手语数字人吗?
背后折射出的真正问题是高质量手语译员的极度稀缺。
手语翻译不是翻译语言本身,很多时候是在做语言和文化的中介者和协调者。
戎开雨,北京大学工学院2023届硕士毕业生、北京大学爱心社手语分社成员
下图为戎开雨创作的16个职业相关的手语打法卡通人物
相关手语打法的动态教学链接:
参考论文
下图为郑璇所写的“加快推进中国手语翻译的职业化——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思考”论文首页
郑璇.加快推进中国手语翻译的职业化——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思考[J].残疾人研究,2020(01):24-32.
Quandt LC, Willis A, Schwenk M, Weeks K and Ferster R (2022) Attitudes Toward Signing Avatars Vary Depending on Hearing Status, Age of Signe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Avatar Type. Front. Psychol. 13:730917. doi: 10.3389/fpsyg.2022.730917
邹飞:谷歌职场内外的残障融合
邹飞,轮椅使用者,研发工程师,谷歌50人研发团队经理,谷歌残障联盟发起人
谷歌内部的残障民间组织
我是学计算机软件开发出身的,现在在谷歌负责移动支付的产品研发工作;我也是一名轮椅使用者,在两三岁的时候因为小儿麻痹导致的双腿残疾,从此一直依靠轮椅生活。
这两年我在谷歌内部发起了一个民间组织叫残障联盟。受谷歌所倡导的多元、平等和包容的文化影响,我们主要关注三个方面:内部产品的无障碍意识提升、残障融合的就业支持,以及科技产品的社会影响。
无障碍理念要贯穿产品开发始终
谷歌内部对于无障碍有一套标准化的测试流程,我们的产品功能发布前要经历无障碍测试的达标,例如考虑到视障用户需求的语音读屏软件的兼容性测试;很多工程师对于无障碍有一些困惑,为什么要为很少的用户来投入这么大精力。
我们希望从同理心和意识的角度,更好去理解技术的应用场景,以及残障人士的实际痛点和需求。在邀请残障群体分享数字化生活案例后,一个好的无障碍设计会改变群体日常生活和世界的边界,这样的意义感和使命感让大家了解无障碍的正面价值。
无障碍的考量不单单是在最后一刻才做测试,而是应该前置到早期产品设计阶段,对于色调、交互设计等各方面的考量,才可以避免团队最终需要面临调整的状况。
职场中的残障融合与多元文化
我们过往匹配过谷歌员工与残障学生进行一对一职场辅导,他们都有独特的闪光点,我从他们身上也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让我思考怎样从职业技能和发展角度更好的去帮助这个群体。
今年开始我们发起了gReach项目,通过面向残障群体开放在职培训岗位,更好对接残障群体和企业的招聘诉求,让残障学生更有可能成为谷歌正式员工。
对于少数群体的关注,一方面是企业社会责任和价值层面的体现;另一方面,更多样化的员工群体、多元的视角对于科技创新来说有实际价值,能让各种不同的想法得到阐述和发展。
包容性技术如何普惠所有人
无障碍的科技产品大家都会受益,很多产品只是从少数群体的需求考虑,但在后来会帮助到所有人。就像人行道斜坡的设计开始是为了让轮椅方便通过,但从推婴儿车的妈妈到拎着行李箱出差的人,大家都会从中获利。
谷歌一直强调“build for everyone”(为所有人打造),谷歌的副总裁之一、最早将电子邮件引入互联网的创始人Vinton Cerf也是一位听障人士,他和他太太依赖于文字的沟通方式,他们也积极地在互联网领域推动残障意识的发展。
我一直相信科技会改变这个世界,要思考的是怎样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普惠科技。科技永远有两面性但一定利大于弊,但许多科技暴露出来的问题其实是人的问题,如果我们用包容的眼光去相互支持和打破偏见,其实这个世界会有无限的可能。
下图为视障者职场赋能“百日计划”活动参与者合影
下图为公益基金会冬奥主题活动参与者合影
吴少玫:口吃社群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科技未来
吴少玫,口吃者, 科技从业者、研究者,非营利机构AImpower.org创始人
科技对于某些群体带来的是障碍而非便利
虽然科技产品的进步突飞猛进,但是并没有促进社会上真正的平等,阶层和族群之间的差距反而越拉越大。
语音技术也在结构性地改变口吃者和世界的联结方式,许多口吃者现在害怕拨打由人工智能(AI)接听的电话,会因为识别不了而自动挂断或陷入死循环,导致他们无法享受到很多原本的服务。
口吃者身份是边缘化的少数群体
作为女生、移民、亚裔,本来就已经是一个少数中的少数,口吃让我自己的identity(身份)的交叉性变得更多了;有了小孩之后,更加希望能做她们的role model(榜样),以少数群体的身份,很自由地去过自己的生活。
成为口吃者就好像先前在美国科技公司当程序员,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生存策略是试图去“pass”(过关),想要自己写的代码做事的风格看不出性别,但这是一个没有办法赢的比赛。
很多口吃者觉得无法使用科技产品是自己的问题,要去适应这些产品,要通过训练说话方式,比如口吃治疗来达到暂时性的流畅;但如果大家都有这样的困难,这就是一个系统性的产品设计问题。
点击视频“按钮”播放黑底带字幕的有声视频:口吃者与AI语音助手的对话
口吃者在无障碍设计中的隐形
口吃作为一种隐形和动态的残障,在无障碍设计上很少被考虑到,最大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口吃本身,而是社会对于口吃者的负面刻板印象。
网络视频会议技术中的“self view”(自视窗)被很多口吃伙伴不喜欢,正如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大部分人在镜子前待久了会觉得不自在,如果在整个开会过程中都可以看到自己的样子,他们对于经历口吃的时候的挣扎就会更加敏感和排斥。
现在很多音频的模型没有办法解读口吃的语音,是因为训练模型的语料大部分都是像BBC或有声书那样经历过剪辑的、人为的流畅;如果我们生活在每个人都是口吃的社会,要是没有人在意,口吃其实并不会影响人与人交流。
点击音频播放按钮播放访谈片段:
上述访谈音频片段视频文字版:
“我觉得其实,就是人类其实是很容易适应语速。比如说谁的语速快或慢或是口音什么的,人类是built-in(内嵌)进去,可以很容易去adapt(适应)这些,就是这些交流上的特质的吧,所以,所以我觉得对于口吃者来说,其实真正的障碍是社会对于口吃的一些负面的印的印象,或者是一些刻板的印象,就会觉得比如说,口吃的人通常比如在电,在影视作品里面,通常都是作为一个 comic relief(喜剧缓解),都是作为一个让人笑的的,就是一个笑料吧。或者是,还有很多人会有一些假设,比如说你要是口吃,是因为你没有准备好,因为你忘记你要说什么,或者是因为,是因为你在说谎,因为你心虚了。反正就是,这些assumptions(假设)我觉得才是最需要(改变),才是所有东西的根源。所以,我有在advocate(主张)的就是,就是口吃的权利,因为我就觉得,我们如果更多人可以公开地去口吃,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电视上面别人口吃的演讲或是口吃主播的话,我觉得慢慢的,这种,我们这种说话的方式也就会变成一个更加的常态化。然后,那样的话,我觉得大家也就没有必要说要去掩饰,或者去隐藏自己的口吃。甚至是别的你有别的什么口音,或者是别的,就是任何说话的方式,我觉得大家都可以畅所,畅所欲言。”
李麟青:数字化的障碍人士出行指南
李麟青,脑瘫人士、肢体障碍者,人工智能方向博士,奥博铁克(苏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
轮椅博士的无障碍创业
我小时候其实没有无障碍的概念,作为残疾人只能尽可能地去适应环境,我会觉得这个世界不是为我去设计的,我1米5的个子所有能摸到的东西都在1米8,感受到世界的不友好。直到高考完上大学之后,我才开始转变自己的心理状态,我在国外看到很多欧美发达国家残疾人的生活状态后,才慢慢感觉不是自己而是环境的问题,人生好像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我的创业跟教育经历有关。我是读计算机工科出身的,所以试图用技术手段来弥补一些数字鸿沟。从人工智能理论方向的博士毕业后,我想从实践出发来帮助这个群体。我们开发的数字化的无障碍生态环境,最早是以我本身为原型去开始做一些设计和规划的,后来我们发现视力障碍者他们遇到的障碍和需求更大,所以目前主要覆盖的人群是轮椅使用者和视力障碍者。
下图为上学照
下图为作为服务的移动能力Mobility as a Service
数字化的障碍人士出行辅助
我们开展工作的第一个背景是当前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程度还不够,大量的公共服务目前没有为障碍人士考虑,但我认为应该要为所有纳税人服务;第二个背景是障碍人士的出行要经过精心准备和策划,经历了长期和严重的信息不对等,因此出行尤其困难。
在各级残联、科技、人社等多部门的支持下,我们计划在三年内对江苏省13个设区市、85个县(区、市)一级的数据完成覆盖,例如地铁站的无障碍设施、厕所、低位接待台、垂直电梯种类数量等等,通过跟有关部门对接和人工志愿者收集一些照片,再把信息搭载到地图之中。目前全省大概有4000~5000个点位,有400多号志愿者提供支持。
为了解决现有的公交车不能很好的为障碍人士服务的问题,我们开发了面对视障和轮椅人群的公交导乘,通过用户预约司机会提前感知残疾人乘车需求。我们还为视障人士提供红绿灯信号的实时数据,并且在常熟和张家港公园等做一些智慧化的改造和提供无障碍导览机,希望视障群体在逛园林和游玩这些名胜景点的时候,都能跟我们一样感知到所有的风景。
下图为App产品界面截图
政企合作的社会无障碍发展
无障碍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家的发展是要统筹兼顾的,发展中国家在资源不够的情况下,当然要优先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现在群众的呼声比原来管用了很多,国家的政策导向和资金人才补助也越来越好,是一个逐渐实现的过程。
通过与政府合作,我们在苏州市推动了无障碍地图这一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在常州市推动了公交导乘这一常州公交集团实事项目。我认为公共服务应该在设计之初就要充分征求残障人士的意见,并且要持续进行日常的维护和管理,需要培养更多的无障碍人才来参与发展。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可能我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企业负责人,我的出发点并非是实现商业价值,我觉得我看社会价值看得更重一点,确实是要去哪怕改变社会一点点,我仍然希望能够做更多的事情来帮助到残障群体。
下图为公交智慧无障碍导乘服务体验
下图为调研地铁站无障碍设施
从通用设计到残障科技
虽然我们现在倡导的叫做通用设计,说无障碍是人人都需要的,但是回归到我们的视角上来看毕竟还是少数群体。所以很多通用产品上没有这样的设计而我们在做,这是一个高度垂直细分的应用场景。整个IT产业界对于无障碍的关注度还是不够,残障者应该在开发、指导和反馈上有更多的参与。
我的视角是要让现在已经建成的无障碍设施最大化的发挥它的价值,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手段去减少大家出行过程中的不方便,不是说这里没有坡要去建坡。我们采集来的数据可以为障碍人士去提供服务,也可以协助有关职能部门来治理。
现代科学技术能为残障人士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信息无障碍就是让所有的公共信息以一种更平等的方式让所有人获取,像我们的红绿灯和地图都是解决信息不对等的一种方式。未来我们会考虑做一些智能化的轮椅的研发,把我们的无障碍地图和应用场景跟辅具去做一个结合,让很多残障人士的需求在这个生态里实现。
迟浩宇:视障友好的互联网无障碍改造
迟浩宇,视力障碍者,互联网无障碍测试工程师,耳机发烧友
让软件能够读出文字
作为大厂的无障碍测试员,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让软件能支持辅助功能。因为普通用户的日常操作是看到就点进去,视障人士看不到屏幕,所以需要把软件用手机和平板内置的辅助功能给读出来,但是很多软件不支持,我们就要把这些不支持的东西给让它支持。
开启旁白(辅助功能)后的每个操作都有语音提示,每划一下会动的方框就是焦点。我们要让它把每一个焦点和功能都正常显示,图形化的东西会单独列明,文字化的东西也能正常读出,这样视障用户就能够正常操作。
许多第三方应用往往不使用通用控件,而用的是自绘UI(用户界面设计)的图与逻辑,无障碍模式下的快速操作方式在非原生框架下很难实现。因此我们需要给系统不认识的控件单独加上标签,让它实现更简便的操作。
先有鸡后有蛋
其实无障碍改造在技术上没有很大的难度,难度在于意识。很多开发者在制作软件的时候,不会想到有视障用户去用这个软件,可能会说后台没有接到过视障用户的反馈。但它其实是个悖论,如果这个软件本身没支持好,就不可能有用户,这就是鸡跟蛋的问题。
一个有说服力的案例是,无障碍改好之后你的用户群都会增长。比如某视频软件没改无障碍之前,视障者也能使用但是无法互动,但现在有更多的视频创作者在尝试拍作品和直播。
有无障碍意识的企业会从底层支持无障碍,最起码做到能用,而我们的工作是让它变得好用。能用和好用的区别在于,能用就是经验丰富的那个用户能很轻松、容易地去使用,但好用就是小白用户上手也会用的很好。
视障优势的测试方法
无障碍测试员所需要具备的核心专业知识,是要对于读屏软件各种功能的熟知,包括控件、特性、功能的实现方式,如果有能力的话,最好懂一些改造代码。沟通是我们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想办法说服大厂的产品或开发去改一些东西,很多时候会卡在产品这块,可能有时候无障碍没有那么高优先级,这也取决于人的价值观。
视障人士使用手机的方式并不一样,很多全盲需要全程读屏去使用设备,低视力的伙伴可以通过屏幕缩放来看到,但最起码有95%的盲人用户会使用手机读屏。我是读屏软件的老用户,最开始从盲校上小学初中时就知道了读屏软件,2005年我们家刚买电脑就装了读屏,上大学又有了带读屏的手机;但我其实在很近的距离下,也能看到一些比较大的数字或者图标,所以在测试中相对有这个优势。
视障和明眼测试员的区别还是信息获取上的完整性,但是视障者在软件好不好用上有更大的发言权。虽然我作为视障测试员干活可能干得慢,但是我只要我干好了,这个活肯定是比非视障的测试员更完整,因为我能知道这个东西我到底想要什么;而明眼测试员能更直观地看到页面操作效果、能更快地出活,但不会站在用户的角度,因为他们并不是用户。通过视障和非视障测试的一个配合,可以做到两者兼顾,我觉得是更理想的测试方式。
无障碍改造会持续存在
无障碍改造这个事情是一定会持续存在的,因为总有新的东西要改。很多时候软件一复杂起来,它的代码、逻辑可能就会互相受影响。你可能今天修好的东西,明天出个新的功能就打乱了。你还需要解决问题,它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问题。
虽然辅助功能受益最大的是视障用户,但其他障别的用户也会有所依赖。这里一个叫语音控制的功能,打开后就可以说出相应标签名称让它打开,不光是视障用户,肢体障碍的用户也可以从中受益,甚至普通用户在开车的场景下也同样适用。
很多时候人们对于残障的误解其实是处于不了解的状态,不应该把视障者想象成带着墨镜、只会在路边算命或者拉二胡的模样。在日常生活和信息化的过程中,如果有人能在初期就考虑到大家的情况,在设计框架的同时把无障碍做好,我们的工作就会简单很多。尤其在现在社会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不管是视障、肢体还是听障群体,不要让我们掉队。
下图为迟浩宇用于日常工作生活中读屏测试的六个耳机
自述:六个耳机的故事
21年的一步工作纪录片里我说过我带了6副耳机,但其实我不止有那6副耳机,每一副耳机都有相对应的使用场景,通勤时用主动降噪耳机,听音乐的时候用声音效果更好的HiFi耳机,与朋友们玩在线KTV的时候用有限带麦克风的耳机,不同场景不同分工,但围绕的主体其实还是音乐本身。
通勤时我会选择使用降噪耳机规避地铁和公交车带来的噪音,同时也会使用语音助手选择当天想听的音乐,不管是愉快还是舒缓,动感还是轻柔,语音助手都能帮我找到我喜欢的音乐,当然,一个靠谱的音乐平台也是其中必要的一环。在地铁使用语音助手控制播放音乐,更可以帮我解放我的双手,让我能更稳定的抓住扶手、栏杆等装置,避免一些危险的发生。
除了听,我还喜欢唱,通过Apple music 的计算音频,我能很容易的调整音乐内人声部分的声音大小,以便于学习模唱,更可以随时将人声音量降到最低,熟悉伴奏细节。
周末闲暇时,偶尔会约三五好友一起在在线KTV唱歌,在线K歌软件现在会提供智能调音的功能,通过实时算法的调音,可以弥补掉很多唱歌技巧上的不足,以前想录一首比较满意的歌还要去专业软件一点点的做后期调音,但有了AI调音算法,录一首好歌已不是什么难事儿。
雒丹:有残障者参与的AI大数据生产
雒丹,轮椅使用者,AI数据标注员、质检员
让智能产品变聪明
如果有人问我现在的工作,我会说我工作的目的就是让小爱同学变得更聪明。我们的数据标注工作就是跟大量的数据打交道,会对搜集来的数据做一些分类标注处理,目的是优化它们来深挖用户真正的需求。
我们的数据标注有很多类型,文字、图片、3D无人驾驶板块都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内部还有细分。最基础的分类是让智能产品分清楚用户是真实唤醒还是误唤醒,真实唤醒又可以细分很多内容,例如单一唤醒或带有指令词或只是聊天,通过细致的分类对用户的需求达到精准化。
标注到质检
我当标注员还不到一年,现在做质检工作已经有两年多了。质检就相当于老师给大家改作业,按一定比例随机抽查一部分数据来检查质量,判断它的准确率是否合格,如果准确率不合格要让标注员重新检查;还需要参与规则讨论的会议,统计同学的准确率、把握项目质量、给同学答疑、进行新规则培训等等。
试标也是质检的一部分,产品那边给我们一批新的数据之后,我们会按照给的规则先标个几百条,再参考产品的反馈效果修改和完善规则。为了产品设计而制定的规则通常在实际标注中有很多出入,这就需要在标注时发现问题、及时沟通来不断完善。
对于标注同学来说,音频本身会很模糊,也特别微小,必须把音量开到最大,然后要在特别安静的环境下扒着耳朵去听,这中间主观性就比较强。根据数据模糊的程度,有些同学会听到有人声,有些同学会说都听不清。
AI产业中的残障标注员
有了小米小爱残障标注团队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开始聘用残障者做AI产品的标注工作。我们团队现在的工作场地是残联的一个创业孵化基地,公司也给我们配了宿舍,无障碍条件和设备都很齐全。
标注工作就是以长期的工作经验积累来达到质量的稳定性。残障同学可能本身因为身体原因不太好找工作,所以但凡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他们的稳定性就会强很多;因为没有选择或者选择比较少,他们会比健全人更加珍惜这份工作,这对于科技公司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以前我们轮椅伙伴上厕所时间长一点,系统就会判断不活跃,因为不在同一个办公室,甲方的质检也不太明白我们身体情况是怎样的,从后台看数据量半小时没动就会担忧我们有没有认真工作。其实谁也没有问题,是因为之前缺乏沟通,后来我们给他解释说明了这个情况,也就磨合得越来越好。
人工标注与智能未来
随着工作进展,我们标注的数据开始越来越难,这也从侧面凸显出我们之前工作的业绩。因为刚开始我们标注的数据比较清晰,标注后也被应用到实际案例中;现在越往后标,非常边缘的数据开始进入了我们的标注里,音频都是特别模糊、机器已经识别不了的,才需要人工给它做更细化的分类,这对于我们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几乎天天都要返工。
有些场景下人工标注的作用特别大。前些年网上流行一个词语叫“凡尔赛”,有用户问“凡尔赛”是什么意思,人工语音智能直接给用户引导到法国的旅游胜地凡尔赛宫,因为它设计的模型没有这个词语,过几年可能会流行一些新的话术和思想。这些智能产品肯定没有的,需要我们给它灌注进去。还有现在产品要训练的模型达到更精准化,要求零误唤醒、不允许出差错,我们也会交叉三人标注来达到精确度。
我觉得时代在发展,人的思想也是与时俱进的,机器标注永远不可能取代人工标注,永远不可能没活干,总有一些新的有难度的数据需要人去处理。
下图为雒丹及同事们日常办公的情形
石城川:科技创业助力沟通无障碍
石城川,听障人士,科技创业者,音书科技创始人
从应用化学、应用数学到人工智能
11岁听力受损后,我小时候一直有一个理想,就是通过自己的能力帮助到更多的听障人士。我高考填报的专业是应用化学,希望研究人类的生理构造、基因遗传来找到治疗或改善耳聋的方法。被调剂到了应用数学后,我的理想仍然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技术去帮助听障社群。
在上本科的时候,刚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了一个井喷的阶段,我旁听了很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相关的技术课程。一方面,我也关注了谷歌智能眼镜,运用了在真实场景之上叠加一个虚拟屏幕的增强现实(AR)技术。我第一个想法就是把它和语音识别技术结合起来,为听障人士去设计一款专用的智能眼镜,这是我们“音书”的创业灵感。
专门为听障人士设计的技术产品
2016年创业以来,我们推出了一个给听障用户使用的APP,是为了帮助听障人士跟别人实现高效无障碍的沟通交流而设计的。经常有人问我们跟其他语音转文字的APP有什么区别,其实把声音变成字幕只是其中的一个功能。
我们的产品是专门针对听障人士去设计的,有文字变成声音和手写板的功能,方便一些不会说话的听障朋友;还有言语训练和康复版块,装配了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听障人士可以来训练恢复自己的语言能力。除了工具性的板块外,还有一个社区交友的功能,是给听障人士自己的朋友圈。
我们也提供面向各类机构的无障碍解决方案,包括门店无障碍、教学无障碍、政务无障碍,主要通过政府采购以及和公益机构合作来提供硬件和软件系统,希望能利用这种无障碍的工具来提供合理便利,去推动整个无障碍环境的大范围普及,让听障群体享受平等权利。
下图为“音书”软件截图示意
技术要用来解决具体的问题
我们的核心其实在围绕着解决听障群体的沟通障碍的这样一个痛点问题去做研发。现在很多轮椅和肢残人士所推广的“物理无障碍”已经得到了相对广泛的承认,而对于我们视力和听力障碍人士来说,“信息无障碍”就是我们更加关注的点。
对于听障群体的信息无障碍,我们提倡的不是手语和口语哪一种更好,而是提倡手语、口语、字幕等多种方式并用,从而在教学和各种应用场景下,让听障用户自己去根据实际情况做选择。
我们正在研发的手语识别算法,可能并不像语音识别技术一开始就是这么通用,但是未来我们这些算法可以应用到很多领域,对于整个人工智能技术和通用的大模型都可以互相去推动和优化。
技术的进步可以给残障群体带来改变
语音识别技术在我上大学的时候达到了井喷阶段,是因为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语音语义转化的研究,但是直到半个多世纪后,人工智能技术的算法和模型有了更好的表现与新的突破,这些技术才能达到一个大规模的应用的可能性。
技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其实也在不断地进化、升级和迭代的过程中,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技术本身。很多听障朋友对东西期待过高,有什么想法会马上表达,对技术和研发人员有一些负面评价和压力,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正常的过程。
技术的进步会给我们残障群体带来非常大的改变,可以很好地弥补因为某些身体功能受到的障碍,未来“残障”概念会逐渐地淡化甚至消失。
下图为“音书”无障碍教学使用场景
下图为音书公共服务无障碍设备
郭子成、仝蔚:轮友们的美食地图
郭子成、仝蔚(风筝),轮椅使用者、程序员,小程序“滚滚美食地图”的发起人
轮友们的美食地图
17年底刚来成都时,我们很爱跟朋友一起约着出去玩,发现成都很多好吃的地方无障碍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在大商场又不能感受到本土文化,就和一个做后端的朋友一起,完全志愿“为爱发电”地开发了这样一个小程序。
目前我们有两个平台,公众号、小程序互为补充。小程序负责餐饮行业无障碍相关的数据录入;公众号会做一些出行经验分享、景点和博物馆测评,也想发起一些像“无障碍体验官”的线下活动来形成联结。
我们的数据主要靠社群来主动上报,然后在本地做一些测评。只要这家店有可取的地方,像口味、环境等综合维度,就可以把无障碍情况描述清楚来做一个推荐,方便不同障碍程度的人去选择;也可以输入我的无障碍需求,检索出符合条件的用餐环境。
餐饮无障碍亟待关注
很多餐厅不会特意去关注无障碍设施,更多主打的是本身的口味和装饰特色,像好吃的火锅店都会装表复古的中式门槛,甚至有的时候他的无障碍不好,反而可能会成为他宣传的一个特点。
成都是一个旅游城市,我们测评过的一家餐厅不是为了无障碍,而是为了拎行李箱和推婴儿车的顾客来做了坡道和过道的无障碍化,但是这样的餐厅仍然是少数。
还是会有一些愿意改变的餐厅,当我们跟他更多的沟通、以及带更多轮椅伙伴来之后,他会意识到台阶对你我都不方便而去做改造。像是接纳导盲犬的问题,可能看每个店的氛围,不同的店长会有不同的态度。
组图为郭子成和仝蔚在成都餐厅勘察无障碍情况
换个视角去看成都
我们的小程序叫“滚滚美食地图”,“滚滚”在四川话里是“轱辘”、轮子的意思,也是熊猫的意思,刚好贴合到轮椅出行和成都的特色。我们的slogan叫“美食与你,滚滚不再是距离”,希望能弥补大家可及的需求。
我们一直希望通过我们的小程序,来发现成都的包容和温暖,看到一个城市那些让我们觉得美好的、普通人无法体会到的点;同时也看到科技能为残障者填补上了无障碍的鸿沟,让我们出行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和焦虑感能够减轻。
成都的整个城市氛围比较轻松,残障朋友们也都很爱旅游和吃喝玩乐,希望大家能看到我们的需求,让无障碍不再是问题。
组图为“滚滚美食地图”小程序部分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