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无限身心

盲文打字机
braille typewriter

 国产盲文打字机

上海公私合营理华物理仪器厂制造

约1957年

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藏

      盲文打字机(又称为点字机)类似于普通打字机,能够打出凸起的盲文点字。有7个主键,其中6个分别对应布莱叶盲文的6个点位,还有一个空格键。

      这件展品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国内唯一的一件典型的国产盲文打字机,是模仿德国马堡盲校附设盲文打字机制造厂生产的马堡机设计。其设计较为笨重,全铁铸造,坚固耐用。每行打字到预设的地方时会有铃声提醒换行。

Erika Picht
迷你盲文打字机

东德莱比锡,东德盲人辅助机械工厂

20世纪70-80年代左右

捐赠人:郑荣臣(盲人)

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藏

      Picht指的是柏林盲校教师奥斯卡·皮希特(Oskar Picht,1871-1945)。1899年,皮希特发明了一种盲文打字机。他的设计被多家德国制造商改进,成为了欧洲最受欢迎的盲文打字机。Erika是一个东德的打字机品牌。该品牌的盲文打字机开始生产时,东德盲人和视障者协会会长强烈要求冠上皮希特的名字。1990年,东德和西德合并后,以“Erika Picht”为名的盲文打字机仍在生产。
      这款迷你打字机专门用于书写便签纸或索引卡。

 帕金斯盲人打字机
(Perkins Brailler)

David Abraham设计、美国马赛诸塞州沃特敦(Watertown)Howe Memorial Press制造、Perkins Institution(帕金斯研究所)和The American Foundation for the Blind(美国盲人基金会)赞助
1951年发行,仍使用至今
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藏

      帕金斯盲校(Perkins School for the Blind,也曾称为Perkins Institution for the Blind)始建于1829年,是美国第一所盲人学校。海伦·凯勒曾在此就读。为纪念第一任校长塞缪尔·格德利·豪(Samuel Gridley Howe,1801-1876),学校的印刷部门被命名为豪纪念出版社(Howe Memorial Press)。工业艺术部教师大卫·亚伯拉罕(David Abraham)在20世纪30年代设计出了一款盲文打字机,与同期其他打字机相比更轻便、更容易操作,本校学生试用后很满意。这款帕金斯盲文打字机(Perkins Brailler)在二战结束后在本校的豪纪念出版社生产制造。这件展品由美国盲人基金会(American Foundation for the Blind)赞助制造。

      帕金斯盲文打字机自1951年投入商业使用以来,已成为世界上最流行、最常用的盲文打字机,至今在特殊教育院校中作为教学设备使用。

盲文打字机和垫板

福州迈新贸易有限公司出品(专利号 ZL 94 2 16466)
1994年提出专利申请
捐赠人:罗竹龄(盲人)
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藏

阿波罗盲文打字机
“MIMIIC”

20世纪90年代日本生产

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藏

日本盲人设备开发中心发行,丸善精机工业株式会社、全版打字机株式会社制造,20世纪90年代左右

TERRATYPE
盲文打字机

20世纪90年代日本生产,便于携带

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藏

      这种形制的盲文打字机的机头在纸张上由右向左横向移动,因而有时被称为“螃蟹书写器”(crab writer)。

      1890年以来使用的标准日语盲文体系只能书写假名而无法书写汉字。20世纪中期发展出了能表示汉字的6点盲文“点漢字”,和从传统6点盲文扩展成8点盲文的“漢点字”,增加的两个点位表示汉字结构。这是为了防止盲人对表意汉字一无所知。使用汉字可以拉近盲人与明眼人使用的主流印刷品之间的距离,从而促进交流和对语言的共同理解。

残障的书写技术

残障的书写技术

盲文写字板
braille writing board

      盲文写字板是用金属或塑料制成的长方形书写工具,分为上下两片。上片叫盖板,下片叫底板,用铰链连接。写字板根据需求具有不同的规格,如1行盲文写字板上下开合,专门用于在标签带或卡片顶端书写盲文,而利用27行盲文写字板可以写满一张A4纸。底板上每个方格有6个球面凹槽。在写字板靠近四个角的位置有挂纸钉和钉眼,能将夹在盖板和底板之间的盲文纸固定住。盲文书写是用盲文写字笔在盲文纸上戳出凹陷的点,再将纸反过来摸读由凸起的点组成的盲文,俗称为“正摸反写”。

写字板合集

上排左起:

18行盲文写字板

产地/生产商:苏联列宁格勒

年代未知

捐赠者:黄加尼(盲人)

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藏

27行盲文写字板(A4大小)

产地/生产商:爱德基金会

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

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藏

中排:

盲文写字笔

产地/生产商:法国

年代未知

捐赠者:周锡林(盲人)

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藏

盲文写字笔

下排左起:

9行盲文写字板

产地/生产商:泰国Wintech MFG. Co., Ltd.

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

备注:背面有写有“视障人士福音中心赠送”的标签

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藏

中国盲人福利会4行盲文写字板

产地/生产商:上海金工五金厂出品

年代:20世纪50年代以后

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藏

6行盲文写字板

产地/生产商:日本点字图书馆

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

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藏

4行盲文写字板

产地/生产商:沈阳市建新工厂

年代未知

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藏

帕金斯13型4行盲文写字板

产地/生产商:美国马赛诸塞州沃特敦Howe Press

年代:20世纪20-30年代

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藏

1行盲文写字板(由4行切割而成)

产地/生产商:沈阳市建新工厂

年代未知

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藏

1行盲文写字板

2行盲文写字板一套(包括写字板、垫板、写字笔)

产地/生产商:美国

年代未知

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藏

产地/生产商:日本 仲村制

年代:民国

​捐赠者:尚振一(盲人)

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藏

触觉的可能性

触觉的可能性

2021年5月18日发行

海伦・凯勒杰出女性系列芭比娃娃包装正面
海伦・凯勒杰出女性系列芭比娃娃包装背面

海伦・凯勒
杰出女性系列芭比®娃娃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美国作家、演说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盲聋人权利倡导者。海伦·凯勒在19个月时因高烧失去了视力和听力,凭借勤奋的努力、探索符合盲聋人沟通习惯的教育方式完成了学业,成为了第一位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盲聋人。

      这款海伦·凯勒芭比®娃娃手拿封面印有布莱叶盲文的书籍,服装灵感来源于其20世纪初的学生时代装扮。与美国盲人联合会(National Federation of the Blind)合作设计的可展示包装盒的正反面均有盲文,盒内背景为海伦于1900-1904年就读的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Radcliffe College)。

《中国触觉地图集》

产地/生产商:国家测绘局主办、国家测绘局测绘科学研究所编制、中国盲文书社出版、山西省测绘局清绘印刷
年代:1991年3月
捐赠者:徐白仑(盲人)

​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藏

      中国第一部专为特殊教育编制的标准教学地图。根据盲人及地理课的需要和特点,用特别设计的触觉图形符号及盲文点字,揭示空间分布和联系的一种特殊地图。该图集为8开幅面,共有124幅地图,分上、下册。采用丝网印刷工艺,单色印刷,利用发泡油墨使地图内容要素凸起。

义务教育课程
标准盲校实验教具《生物触摸彩图》七年级上册

产地/生产商:中国
年代未知
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藏

      视障人群除了全盲人群,还有低视力人群,其中有些人有光感,可以感知到图形和颜色。触摸彩图通过图形轮廓与凸点设计,将视觉对象转化为触觉对象。和传统盲文书籍相比较,触摸彩图不仅有色彩鲜艳的图案,还有粗细线等不同线型,能更好地表现图中信息,适合低视力学生使用。这本图集共有24幅彩图,包括食物链、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生物圈的水循环等。

可触摸地图

产地/生产商:美国

年代未知

麻省理工学院博物馆(MIT Museum)馆藏

      由聚氯乙烯制成的麻省理工学院校园触觉地图。凸起的表面(绿色)代表了校园的建筑环境,不同类型的地形(如建筑物、人行道、草地和其他设施)具有不同的纹理。左上角注有图例,以定义每种不同的纹理所代表的区域。
      1972年,建筑系学生安·基维尔(Ann Kidwell)和彼得·格瑞尔(Peter Greer)为盲人设计了这张校园地图。他们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盲人学生合作,调查了这些学生是如何将麻省理工大学的校园概念化的,并创造了图形技术来创造它的触觉表现。地图由柔性PVC制成,坚固耐用,可防磨损,造价低廉以便大规模生产。麻省理工学院规划办公室资助了最初的地图制作,并分发给视力受损的学生。
      此外,作为该项目的合作伙伴,美国盲人基金会出版了一本关于该项目的书(基维尔和格瑞尔的《地点、感知和非视觉体验》(Sites, Perception and the Nonvisual Experience))。该地图还附带了纸质版和盒式版的用户手册和目录。

盲文版乐高套盒 Braille Bricks

产地/生产商:中国

年代未知

清华未来实验室

      图一 每一个中国盲文乐高套盒中包含400块,基于声母、韵母、音调与数字的组合进行设计,满足日常交流与教学所需,同时也是普及盲文的有效工具。

     图二 盲文版乐高套盒 Braille Bricks,蓝色长方形盒子中摆放有统一标准尺寸的乐高积木块(长3.2cm, 宽1.6cm, 高0.96cm), 颜色与积木块上部的突起排布各异。

盲用计算机-点显器

产地/生产商:中国

曾在2022年亚洲触觉大会(AsiaHaptics2022)上进行展示

清华未来实验室焦阳课题组

      图一 具备特殊触觉点阵的显示终端,实现盲文显示、图形显示、文本盲文输入、语音辅助、声音输出和线上搜索等功能,广泛应用于学校课堂、图书馆与博物馆、网上购物等场景。(来自焦阳课题组,在2022年亚洲触觉大会(AsiaHaptics2022)上进行展示)

      图二 北京联合大学的两位视障同学在试用体验

点击视频“按钮”播放有声视频:

视频为大幅面触觉图形显示终端 - 未来实验室

赛博格的前世今生

“我问明斯基身体在发展情感系统中的作用。明斯基以近乎严肃的态度回答了我的问题:如果身体是至高无上的,那么残疾人或那些对自己身体控制有限的人如何能够思考?···残疾人身体和机器之间的类比是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Kathleen Richardson: An Anthropology of Robots and AI : Annihilation Anxiety and Machines.

麻省理工学院博物馆(MIT Museum)馆藏
标有 “自由技术”(Liberty Technology)的架子上展示了义肢装置的内部机构。

标有 “自由技术”(Liberty Technology)的架子上展示了义肢装置的内部机构

机器人上肢系统

清华大学第28届“挑战杯”特等奖学生作品

作者:机械系2007级本科生 车德梦

指导教师:机械系 张文增

      该机器人上肢系统具有拟人的双臂和双手,结构紧凑、集成度高,总自由度数达到34个,采用26格电机驱动控制;每个机械臂采用3关节实现大的工作空间,6个手臂关节采用相同的模块化结构;每只手具有5个手指,各手指采用相似的多腱绳并联欠驱动模块化结构,其手部比例大小与人手一致;通过控制模块、驱动模块和用户模块综合实现对系统的准确控制。

      该系统在康复工程、极端作业、机器人技术领域都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杆簇自适应机器人手

清华大学第35届“挑战杯”二等奖学生作品

作者:机械系2014级本科生 付宏等

指导教师:机械系 张文增

      该项目设计的杆簇自适应机器人手用于抓取物体,利用电机、滑管组件、小齿轮、大齿轮和弹性绳等,在多个方向对物体提供抓持力,对不同方向放置的各种形状的物体均可以有效抓持,综合实现了自由抓取功能。

      相比于传统机器人手,该杆簇自适应机器人手具有结构简单、容易控制、能耗低等优点。

人工智能机械臂

麻省理工学院博物馆(MIT Museum)馆藏

人工智能机械臂-麻省理工学院博物馆(MIT Museum)馆藏
机械臂特写-麻省理工学院博物馆(MIT Museum)馆藏
机械臂-麻省理工学院博物馆(MIT Museum)馆藏

      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和西摩·帕普特(Seymour Papert)在他们的长期项目中开发的第二个“手臂”,该项目旨在开发一种独立于人类控制可以实现“看”和“操纵”物体的计算机系统。

赛博格的前世今生

障碍是一种处境

上楼梯的轮椅

麻省理工学院博物馆(MIT Museum)馆藏

自行式可爬梯轮椅-麻省理工学院博物馆(MIT Museum)馆藏

上楼梯的轮椅模型-麻省理工学院博物馆(MIT Museum)馆藏

      轮椅采用透明的塑料框架,可以清楚看到带有橡胶头的辐条车轮(前大后小),以及轮椅后方的发动机;白色人形模特坐在轮椅上;轮椅停放在红色木质台阶上。

      埃内斯托·布兰科 (Ernesto Blanco) 等候了半个世纪,希望有人能制造出他设计的自行式可爬梯轮椅的全尺寸实物。1959 年,美国国家发明家委员会悬赏 5000 美元用于设计可爬梯的轮椅。 布兰科则于1962 年提交了他的设计。即便委员会并未给他颁奖,布兰科坚信他的设计会奏效,因此他建造了这个四分之一比例的模型来证明,凭借轮椅运动的角度和“静力学反作用始终保持垂直,并且没有滑动的趋势”来解释这一科学事实。

      布兰科不仅将这种“发明智慧”带给了他的麻省理工学院学生,而且还传达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即解决轮椅上下楼梯等问题是社会正义的一种形式,因此也带来社会的进步。1999年,发明家迪恩·卡门(Dean Kamen)推出了一款出色的电动轮椅iBot,但由于商业保险和国家的医疗保险制度都拒绝支付此类费用,iBot于2009年停产。布兰科将这一事件视为一个挑战,也正因此他仍希望有人来制造他设计的这款轮椅。

手动轮椅的乘员自操作电动上下楼套件

清华大学第41届“挑战杯”二等奖、第二届“清华工匠大赛”工程实践与创新团队奖学生作品

作者:行健书院2020级本科生 刘振霄、段骁涵、秦溢阳、李子曦

指导教师:车辆与运载学院 田光宇

      本作品旨在对目前市面上手动轮椅进行改装与升级,提供安全、可拆卸、单人自操作的轮椅上下楼梯的辅助套件。本作品使用履带式爬楼梯技术,通过电机提供动力,采用剪叉增程式电推杆结构进行姿态控制,利用距离传感器和六轴陀螺仪感知轮椅所处位置、姿态,通过电控实现乘员自操作的平稳、安全上下楼梯。单次充电可上下楼次数约148次,上下楼坡度为0-35°,上下楼速度为0.3m/s,最大载重100kg。

点击视频“按钮”播放无声视频
视频为电动上下楼套件实地演示视频

障碍是一种处境

通感的艺术

陶瓷触觉音乐播放器

Tangible Ceramic Music Interface

清华未来实验室王韫课题组

曾在2022年亚洲触觉大会(AsiaHaptics2022)上进行展示

陶瓷触觉音乐播放器

      陶瓷触觉音乐播放器是一种有形的音乐播放界面,人们以多模态感知的形式体验30秒的古筝曲《春江花月夜》选段。该装置主要由陶瓷模块、电容式触摸传感器、主控板和支撑结构组成,触摸信号输入电脑后,将连接至虚拟乐器并进行MIDI音频输出。环形的陶瓷模块带既是一个实体化的音乐进度条,也是各种触觉信息的载体。每个陶瓷模块组映射一个音符,实现触觉信号(大小、表面肌理和位置变化)和音乐元素(音长、指法和音高)之间的耦合,为体验者在感受音乐时提供有形体验。体验者触摸装置时,如果他们的手臂和手移动得太快、太慢或太不连续,他们将立即获得音频反馈,以便可以选择微调自己的动作以匹配正确的音乐速度。

乐池

无障碍音乐工作坊

清华未来实验室

      通过声波和水波的相同点,将声波的可听转化为水波的可视,再通过不同色彩的光影将水波的画面转化到整个三维空间中,形成完整的视听体验。

乐池-连接压力传感器的midi键盘

      初版Demo是通过压力传感器连接到midi键盘上,获取用户演奏的音阶、力度和节奏。再连接到Arduino上,由Arduino控制七个舵机(对应七个音)、风扇和马达去轻点、吹动、击打水面,形成不同的波纹效果,以波纹的形态美观与否来展示音乐的谐和与不谐和。同时,配合真实采样的水滴声来给予健听者一个完整的听觉体验。

乐池中的水波可视化

Click on the video "button" to play the video:

视频为无障碍音乐装置设计工作坊回顾 - 乐池

通感的艺术
bottom of page